来自美国和中国城市的实证数据,分析城市特性(规模与人口密度)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
Okulicz-Kozaryn,A.and Mazelis,J.M.(2016).Urbanism and happiness: A test of Wirth's theory of urban life, Urban Studies, doi:10.1177/0042098016645470
Okulicz-Kozaryn, A., Unhappy metropolis (when American city is too big), (2016).Cities,
Chen, J., Davis, D. S., Wu, K., & Dai, H. (2015). Life satisfaction in urbanizing China: The effect of city size and pathways to urban residency. Cities, 49, 88–97.
Source:
Picture:Nighthawks,1942 by Edward Hopper,courtesy of
关于城市如何影响人的精神和生活,学界讨论由来已久。
19世纪的社会理论家,例如滕尼斯、齐美尔,看法普遍比较悲观,认为负面影响居多。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1938年《城市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最早对城市提出社会学的定义,认为人口规模、密度和异质性是区别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小城市的三个本质特征。他进一步探讨了这三个特性如何导致了一系列负面的后果:人的异化;越轨行为;原子化的个人,这些都导致了人的不幸福。
此后,关于城里人到底幸福与否的辩论持续进行。城市生活有哪些好处?更多创新,更多样化、更多的机会、更大可能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等。城市生活有哪些因素让你生活不幸福?拥挤、交通堵塞、噪音、压力大和高房价等等。不同学科观点不一,相持不下,尚未取得共识。
最近一项发表在Urban Studies的研究(Okulicz-Kozaryn and Mazelis,2016)利用美国疾控中心2005行为风险要素监控系统数据,测算美国230个县居民的幸福水平和影响因素,实证检验沃斯的理论。他们的回答是:与郊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城里人的确更不幸福。
为什么城里人更不幸福?
是城市本身——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异质性——导致生活不幸福,还是城市问题——犯罪、拥挤、交通堵塞、高房价导致的呢?
研究者在控制城市问题,例如贫困、犯罪、失业之后,发现城市的特性——特别是规模和密度——的确导致了城市居民的不幸福感。
居住在都市区之外县里的居民普遍报告比中心城区居民更高的幸福水平。幸福水平从1-4的尺度测量,自认为最幸福的人打分比最不幸福的人打分高0.05。作者认为这个差距不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不幸福的三个县都在城市地区。倒数第一的圣路易斯,其人口密度(5700/平方英里)是最幸福县人口密度的19倍。倒数第二、第三的布朗克斯和布鲁克林都位于纽约,人口密度超过3万人/平方英里。
最幸福的三个县几乎都位于农村,或者是郊区和农村混合,分别是科罗拉多的道格拉斯县(靠近丹佛),人口密度只有300/平方英里;田纳西的谢尔比县(靠近孟菲斯),人口密度为1200/平方英里;堪萨斯的约翰逊县(靠近堪萨斯城),人口密度为1100/平方英里。不过这三个县都位于大城市附近,居民既能时不时享受城市资源和设施的便利,又能住在低密度区域。
人口密度越高的县,居民越感到不幸福。即使在控制了犯罪和贫困因素之后,两者的关系依然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推论,城市的两个特性,人口规模与密度,与居民的不幸福感相关。即使城市降低了犯罪水平、贫困率或失业水平,城市居民还是比居住在其他地方的居民要不幸福。
结论时研究者提出“城市悖论“:城市提供了梦寐以求的资源和机会,但是需要付出相对不幸福的代价。高密度促进了专业化、信息交换、劳动力共享、技能匹配、知识溢出等;与此同时,城市也滋生了犯罪、加速疾病传播、压力过大、感官过度负载等问题。城市就像个放大镜,把人性最好和最坏的一面都带了出来。
城市越大,居民越不幸福?
那么,城市规模究竟要大到什么程度,城市居民会开始感到不幸福呢?同一作者在另一个研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研究者把幸福定义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利用美国1972-2012年美国一般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大城市居民比小城市居民更不幸福。下图显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基本随着城市规模的减小而增大,唯一例外出现在5000-8000人的社区。美国超过30万人的60个城市基本上也是最不幸福的城市。
尽管如此,美国人还是持续搬到都市区。
文章最后,作者坦言研究的局限,这一结论针对美国,未必适用于其他国家。例如2009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显示,在亚洲许多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地区,大城市的生活满意度最高。